进入秋季,雨水渐少,齐鲁大地再迎水利建设黄金季。从河道两岸到广袤田野,通水系、建水库、治河道、固堤防……“纲”“目”“结”并举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正加紧推进。
山东作为全国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担当作为、奋力攻坚,紧紧围绕构建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省级水网,全面加快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努力探索国家水网建设的“齐鲁样板”。
系统治水 打造现代水网省域范例近日,走进烟台的老岚水库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安装溢洪道闸门。经过超30个月的昼夜奋战,水库重力坝、黏土心墙坝主体顺利完工,预计12月底前具备蓄水条件。“作为烟台近60年兴建的唯一大型水库,工程建成后年均可新增供水4500余万立方米,极大提升下游河道防洪标准,实现以丰补枯,改善烟台市生态环境。”烟台市水利局局长张祖玲说。
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一批像老岚水库这样的战略性水源工程正加快建设。青岛官路、临沂双堠两座大型水库一年内审批立项、开工,济南太平水库今年年底前也将全面开工,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威海长会口水库、临沂黄山水利枢纽、漳卫新河达标治理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水网建设,成立加快建设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工作组,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统筹推进全省现代水网建设。2023年5月26日,省委书记、省长在全省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工作会上发出了“治水兴水、加快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的动员令。6月4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的意见》,实施“水网+”行动,在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协同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6月20日,全省举办现代水网先导区项目推进会,大力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
2023年是山东建设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的起步之年。根据山东省印发的《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山东现代水网建设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水网构建,以“纲举”打通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以“目张”畅通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以“结强”做大控制性调蓄工程,加快构建形成“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省级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2023年,山东计划投资600亿元以上谋划实施供水保障、防洪提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数字水利四大类项目470余项。记者从山东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9月15日,全省实际完成投资53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89.2%,较去年同期增加135.36亿元,同比增长33.87%。
山东注重制度创新,健全水网工程运管体制,探索推动骨干调水工程、重大枢纽工程等实现省级统一管理、流域统一调度,提升系统管水的综合能力水平。同时,加强重点任务资金保障,持续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强化“两手发力”。截至9月15日,全省累计落实资金502.46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完成97.28亿元。其中利用银行贷款74.54亿元,同比增长285.58%;吸引社会资本143.89亿元,同比增长175.04%。
山东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前3年完成7047万亩改革面积,改革区基本建立起农业初始水权分配、农业水价形成、用水补贴奖励和工程运行管护等机制,促进了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效运行。作为数字孪生水网建设的先行先试示范区,山东还编制了试点方案,正在构建全省数字孪生水网框架。
统筹兼顾 推进省市县水网协同发力构建现代水网,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水利’工作格局,形成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山东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贾乃波介绍,一方面,主动融入国家“江河战略”,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衔接;另一方面,统筹省市县水网协同融合,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度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8月,山东省水利厅印发《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确定济南、青岛、烟台、济宁、临沂、德州、聊城7个设区市为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眼下,各示范市正全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市级水网样板。
走进德州市域连通西线引调水项目建设现场,位于马颊河辛桥大桥至李家桥节制闸段河道已完成扩挖清淤作业。“工程建成后可实现提闸为河、落闸为库,既提高了水资源保障率,也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德州市水利局发展规划科干部张舰说。
德州河网密布,但受拦蓄工程不足等影响,每年有6亿立方米雨洪水白白流走。“为改变有水留不住的现状,德州在省级水网大动脉基础上,完成马颊河、徒骇河及漳卫河达标治理,15条中小河流治理,4处大中型灌区改造,6座新建水库,200公里水库供水主管道等水系连通主体项目。”德州市水利局局长李守学说。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紧张的胶东半岛地区,烟台市三年内规划完成120余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30亿元,初步建成现代水网新格局。同时,烟台着力构建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高层级产业体系。
“目前